7月27日,历经三天三夜的辗转奔波,跨越两千八百多公里,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梦起云滇”支教团队来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梨园村完小开展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活动期间,志愿者们为孩子带去了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同时也针对鲁甸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以及当地留守儿童状况进行了调研走访。
前期准备,因为真心所以用心
早在今年四月初,“梦起云滇”便展开了队员招募活动。经过层层筛选,最终16名队员脱颖而出,共同组成了第四期支教团。
梦起云滇传承四载,一直期望以科学为出发点打造最专业的短期支教团队。今年,团队加入了三大科学支教计划:“心益计划”、“童愿计划”、“一公斤盒子”。四月份所有成员均参加了“心益计划”的线上培训,五月份6名队员作为优秀代表赴吉林长春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儿童心理教育”课程培训。而“一公斤盒子”则为团队提供了一系列以乡村孩子真实问题为灵感的创新教学工具包。
为保证支教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出发前团队每周都会定期召开回忆,针对前期准备展开讨论。另外,为让队员提前适应老师的身份,团队开展了每日支教案例分享活动,并进行了一个月的备课,安排了三次试讲,这也为之后的科学支教打下了基础。
谈笑风生,三尺讲台共进步
“你家住得远吗?”“不远。”“那要走多久?”“两个小时。”这是一段令队员印象深刻的对话。每天八点多上课,这两个小时的山路便意味着孩子需要六点多就从家里出门,有时候甚至连早饭也顾不上吃或者干脆拿个煮好的土豆在路上填饱肚子。可就是这样,他们每天还是早早地来到学校,只为求取那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知识。
初为人师,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志愿者们仍是紧张的,但当他们看见孩子们那一双双闪着光芒的眼睛,便明确了自己此刻的身份,迫切地想将所准备的内容都交予他们,满足他们的渴望。军事课堂上洋溢的家国情怀,绘画课堂的奇思妙想,趣味英语课响彻校园的字母歌,古诗词课堂上大家一起唱出古诗,给父母的一封信让孩子理解爱......
为让支教的整个过程贯彻科学性,团队延续传统的“成长导师制”,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孩子每一天的学习和表现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当看到原本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举起了手,在课间主动地跑去找老师聊天,志愿者曾平说到:“她的改变,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支教的意义。”
另外,此次团队效仿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制作了一个解忧杂货篓。每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投入纸篓内,当晚志愿者们会写下回信隔天粘贴在教室外。简单的言语沟通搭建了心灵的桥梁,人的心声是不可以忽略的,特别是孩子的心声。
头顶烈日,挨家走访探民情
三年前的鲁甸县曾发生过里氏6.5级的地震,为了解灾后梨园村的重建情况以及当地留守儿童的普遍生活学习状况,志愿者们在支教间隙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调研走访。
烈日当空,志愿者们走在山间小道上,几个小时的路程早已让大家吃尽苦头,但大家并没有放弃,仍旧在努力寻找调研对象。走访过程中,村民热情地回答志愿者的问题,甚至是热情地留志愿者在家里吃饭,他们的淳朴与勤劳不禁让志愿者们感动。
“授之以渔”,留下最后的爱
最后一天,在学校校长以及当地村民的见证下,团队在梨园村完小正式设立了“梦起云滇”专项奖学金,一部分用于奖励在支教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另一部分用以奖励在未来学期学习优异的学生,志愿者们以这种方式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致《支教者》:你一路走去,山就开始变绿了,鸟儿开始歌唱,乌亮亮的眼睛,注视着你,发出笑声、发出吟诵。有人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你只关注明天的召唤;有人在埋怨命运的摆布,你却扯弄着命运的风帆;有人在筑起的小巢里,满意啁啾,你却风尘万里奔向,大爱的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