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奇牛国际——互联网金融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时间:2016-10-31 11:07:40    来源:中国新闻热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理营销”,朝夕之间,让“互联网+”成了今年“两会”的最热词汇。什么是“互联网+”?简单说就是“互联网+产业”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化”+“跨界创新”。

“互联网+”战略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尤其重要——其一、“互联网+”推动知识创新和知识跨界。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让经济发展消耗“更多的知识、更少的能源”;跨界的实质是知识跨界。知识创新了,产业边界也被重新定义。产业的边界就是知识的边界,跨界的成果正是让边界消失。其二、“互联网+”就是所有产业的“互联网化”。不少中国传统产业尚处在信息化甚至工业化水平低下的阶段。2008年,国务院主管工业的“工业与信息化部”正是在原有“信息产业部”与几个工业管理部门合并后组建的,正可以体现中国政府对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决心;而今天更上层楼的“互联网化”,正可以倒逼传统产业“更充分的工业化”和“更普遍的信息化”,从而迈向跨越式发展。

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张晓峰博士归纳了“互联网+”的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结构重塑、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传媒”…… “互联网+”战略触角延伸,在于对所有产业的深度渗透,将线下与线上高度融合,不是互相排挤的零和游戏。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才是“互联网+”的真正未来所在。

何为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这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有创新的动因,也有互联网产业整体逆袭的决绝。欧美产业界比较接近的词汇是“众融”(crowdfunding)——“众融”一词仅狭义地指向股权、债权、或捐赚的投融资行为,当然也是大众化的和社会化的;而“互联网金融”除了包括众融所涉及的投融资领域,还包括了网络征信、在线支付、网络银行、网络货币等生态互补的所有“互联网化”了的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

在讨论过“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之后,你也将“惊奇”地发现“互联网金融”完全吻合“互联网+金融”的战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实践,甚至早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也是最为成熟、最为普及的“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努力。(下文对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不作区分)

何为“互联网金融”?“无对照,不洞察”,“互联网金融”概念的中国提出者们,特意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做了区分,虽然初衷肯定是新兴的互联网阶层为抢夺竞争话语权所为。

所谓“金融互联网”,还残留着些许工具论的“传统”视角,意指利用互联网手段(包括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来提升金融业的整体效率。“金融互联网”事实上并没有摒弃中介,而是部分地赶走了(传统的)金融中介,迎来了互联网这个新中介。在“传统”的金融互联网眼中,互联网仍是一个工具或渠道,至多是较重要的策略性工具或渠道。——何为“传统”?传统就是“人云亦云、却不知所云”的东西。

相反地,如果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金融行为都定义成“互联网金融”,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个伪命题!——互联网金融有很多关键词,比如高效易用、信息透明、去中心化、资本民主化等等。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词,我愿意说是P2P,及其所代表的对等网络。P2P这一“大众行为”衍生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所有特征:人性化与价值正义、连接一切、充分跨界、生态开放……


因研究信息不对称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传统金融体系的先天性结构缺陷是:集中式的金融服务与分散化的金融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天然矛盾。

《Bank 3.0》的作者Brett King,2013年获评美国《银行家》杂志“十大金融创新人物”:“传统银行业最常见的盈利模式,其实质都是因信息不对称而对货款人的惩罚性措施:货币当然有时间价值,银行当然可以收取利息;但由于对资金的垄断而多收的利息部分,其实质就是一种罚款,因为你缺少资金来源的信息”。他希望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消费者更加“聪明”,发展出正向双赢的盈利模式,而非银行对消费者的“惩罚”。他强调:“未来的银行就在你的手机里;而且,由于贷款来自于个人而非某个金融机构,未来银行的利率定价权,也就不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在每个人手中。”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背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那么,具体而言,为什么我们要“互联网+金融”,而不要“金融+互联网”?——


首先,是金融主权的宣示。互联网金融的P2P实质是去机构化,也是去中介化。今天所有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是拿你我的钱在玩,实质上它们都是中介机构。而互联网金融的目标是,“让金融资本的最终所有者,自己来运作金融”。只有去中介化,才能还权于金融所有者,才能最终消弥当前金融体系下的信息不对称!——谁有资本,谁来投资;谁有信息,谁来投资。

我们再往前走一步:“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互联网”的超越,背后还有一项潜伏的经济学——信息(知识)还是资本,将成为最重大的经济要素?未来学家托夫勒认定,一直到20世纪后期,人类的权力来源才真正开始体现从暴力到金钱、再到知识的深刻迁移。最确切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深刻的知识也必然是个人化的,你可以决定你的金融主权!

其次,互联网金融天生就是网络化,因而也是生态化的。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天然就在金融网络中共生共存,而不象“传统”金融机构所做的那样,用户或者渠道只是商家的赚钱对象或者营销工具。只有真正找到了服务利润的平衡点,生态网络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商业生态系统”概念提出人Marco Iansiti教授,从生物界对应物类推出来:“商业生态系统中关键概念,即‘共享价值’。生态中的关键企业(keystones),恰当地运用生态网络,通过推动系统的价值流,就能够提高系统稳定性与生产力潜力。同时能够控制应该为自身创造的价值流量,以及也给网络系统中其他成员带来更多价值。”

第三,大规模的专业化。有人说,“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专业门槛,因此大众容易参与”,也因此质疑互联网金融的“去专业化”。——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互联网的确在诸多领域中导致了表面上“大规模的业余化”,但“此业余不等于彼业余”——互联网时代,全社会专业水准其实在水涨船高;而且企业组织的边界被打破,大量“业余”投资人只是不以投资为职业而已,不代表这些投资人的专业能力是“业余”的。

拜互联网所赐,知识社会加速到来。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中引用美国大学委员会的统计:“西方中产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是:受到的教育早就过剩了!1940年起,25岁~29岁完成4年或超过4年大学学业的人口,比例翻了4番。尽管多数学生倾向于取得比如工程、商业、通讯等能尽快谋生的学位,但可以看到大学课程中选修课占了一半,而且更多的盈余教育是由互联网带来的。”——在全社会“认知盈余”的大背景下,“大规模业余化”更好的诠释,其实是“大规模的专业化”。

最后,从金融到互联网金融,不会变的是什么?只有一个词,风险控制。无论是P2P的借贷,还是P2P的股权融资,“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还被称为“金融”,关键仍然是对于“风险”的控制,以及在风险可控范围内的投资回报预期。

当然,一个行业的成长和成熟,除了自律还需要他律,因此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都显得十分必要(参见本期文章《互联网金融的7个公式》)。政府在制订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条例时,最需要考虑一个金融监管尺度的平衡点:对创新创业环境的鼓励 VS 对行业整体风险的监控。

 

奇牛国际是全球外汇、大宗商品及微交易方案提供商,是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投资平台,受新西兰FSP金融监管,也被业内评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外汇、黄金、价差合约微交易品牌”。 办公据点遍及新西兰、香港、深圳、新加坡等地,以「安全,快速,简便,创富」作为公司核心价值,从全球化、区域性和本地化专业视角,提供投资人专业金融谘询及交易服务。因为平台安全、客服服务好、导师教学等特点,让奇牛国际微交易也倍受投资者追捧,同时也是客户选择率最高的微交易平台。

成立时间:2016年3月        

总部:新西兰

平台监管:新西兰金融监管委员会 (新西兰金融服务商编号:FSP502408)

交易时间: 24小时

出金到账时间: 两小时

入金门槛:10美金

收益率: 80%

交易类型: 涨跌

交易品种: 货币(外汇)、商品

交易时间段: 1分钟/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

交易方式: 基于MT4系统,支持PC、手机APP及微盘交易

最小单笔交易: 每单1美元

最大单笔交易: 1000美元

资金隔离政策

客户资金存放在新西兰的澳新银行 - ANZ,与奇牛国际自身运营资金完全隔离,保障客户资金不被用作公司运营或者银行投资操作,这些资金不会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显示,在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公司违约中上述资金不得用于偿还债权人。100%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奇牛微交易优势

交易方便:电脑版、手机版交易,随时随地可操作,随时随地投资!

只需看涨或看跌,无需考虑涨跌幅度

零点差、无杠杆、无跳空、无滑点

极速兑现,短至 60 秒即可完成交易

小额投资,金额低至1美元

MT4 架构,可同时进行外汇、黄金等交易

投资组合,可用作对冲工具

预先定义的收益和损失结构,风险控制,最大亏损止于您的投资金额

面向全球市场,公平公正公开

无交易成本:无任何手续费,点差等交易费用

合规

1、 回归互联网属性,专注于优质微交易经纪商。

2、 遵照监管层规定,奇牛国际自身运营资金完全隔离,既是对平台的保护,更是对用户的爱护。

3、奇牛国际认为,每天适度适量交易,才是健康交易心态,过度交易只会诱导用户的不理性行为,并最终导致危机。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