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是P2P进化的新阶段吗?

时间:2016-09-07 10:27:49    来源:中国新闻热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越来越多近期成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对外宣传时使用"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名号,并雄心勃勃的宣称要成为中国或者某区域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也有不少成立较久的P2P平台希望往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方向转型,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其健康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P2P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刚性兑付
由于大多数P2P平台的投资人为自然人,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较差,所以虽然监管机构一再强调平台应该定位为信息中介方,不得提供担保,但绝大多数平台都以第三方机构担保、风险备付金、出现逾期平台收购相应债权及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担保,刚性兑付造成本来就盈利困难的P2P平台更难持续经营下去。
(二)、高收益伴随的高风险
银行有国家信用背书,P2P平台缺乏这些官方信用背书为了吸收资金,走向了给投资人提供高收益的道路,目前大多数平台年化收益在10%--18%之间乃至更高,高收益导致转嫁给融资方的借款成本高昂,在实体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了还款的难度,高收益带来的是高风险。
(三)、平台的盈利能力困难
大部分平台只能解决融资不能提供资产交易的服务,所以不能获得经纪、交易服务的收益,平台一般只收取融资成功的居间服务费,除了要承担上述刚性兑付的高风险之外,还要承担技术开发、宣传推广、人员工资等成本,造成平台的盈利困难。
(四)、平台的资金池及非法集资的问题
由于盈利困难,不少平台走向了搞资金池借新还旧,甚至发布虚假标非法吸收资金的道路。
二、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定位及其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新内涵、新生态
所谓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就是用互联网平台为各类金融资产包含不限于我们常说的非标资产及标准化资产提供撮合交易,不仅解决投资渠道和融资的问题,也能为资产提供交易;另外和P2P相比,从资金端构成来说,不仅包括自然人还包括机构及其他合格投资人;从资产端来说,不仅包括个人借款,还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的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资产。 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生态系统更为丰富,除了P2P平台中常见的第三方支付、托管银行之外,还包括信托、券商、保险、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还包括评级机构、登记结算机构、律所、会计事务所、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各种中介及配套服务机构,通过参与主体的互通互联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二)、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新功能
1、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发展是运用互联网工具盘活存量金融资产、增加资产流动性的现实需要
资产从其本性来讲追求风险和收益匹配,希望进行充分的流动,中国的金融机构由于采用分业监管,现阶段银行的标准化产品主要在银行间市场流动,券商的标准化产品主要在证券交易所流动,非标资产除了进行证券化、标准化来增强流动性之外,大多处于沉睡状态,为各类资产构建一个互融互通的平台有其现实意义。
2、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将以交易为纽带促进互联网金融的互通互联
互联网天生具有互联互通的属性,但目前P2P平台主要还是提供融资功能,交易功能偏弱,虽然一些P2P平台为投资人提供了债权转让等流动性安排,但交易的活跃度不够,跨平台的资产交易则更是没有。交易功能的缺乏,导致资产定价机制不健全,不能根据资产的风险属性、具体特征由交易双方进行撮合交易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导致大多数投资者选择P2P产品时更多是从平台背景、垫付能力、收益率高低等方面着手,而不是从产品本身考量。另外也导致未能为融资方形成一个合理的借款成本,现在的借款成本更多是由各平台定价,没有形成参与方博弈交易的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由于缺乏互联互通及没有统一的开放、包容、共享的平台,造成互联网金融平台各自为政,在技术系统开发、数据的采集分析、征信体系建设方面重复投入,造成巨大的浪费。
3、与线下的金融资产交易所相比,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更有技术优势
不少地方政府都成立了金融资产交易所,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金所、天金所等,这些交易所的业务偏线下,虽然也有线上的网站等平台,但更多定位于信息的发布和展示,信息化数据化的水平不高,而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为投资人匹配相应的资产,运用各种征信数据判断资产推荐机构、融资方的信用状况,解决投资人与融资方信息的不对称。
4、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打破刚性兑付
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定位于信息的中介方,不提供担保或者隐形担保,有利于打破P2P平台刚性兑付的窘境。
5、有利于解决P2P平台盈利困难的问题
由于定位于金融资产的交易平台,体量比较大,除了传统收取融资成功的居间费用外,通过提供资产的交易服务,能收取交易服务的相关费用,有利于解决现阶段P2P平台普遍盈利难的问题。
6、有利于投资人的风险教育
由于机构投资者及合格投资人的参与,平台的投资人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型,对应不同的收益率,机构投资人的审慎专业的投资风格的影响,有利于一般投资人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
四、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实践——来自官方的探索
为了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及更好为当地金融机构服务,自国内首家金融资产交易所------北金所成立以来,天津、重庆、武汉、四川、广东、浙江等地纷纷成立金融资产交易所,但各类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除了北金所成为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指定代办机构外,其他各类资产交易所主要是受当地政府监管,与一行三会等现有的监管机构没能形成统一监管规则、统一的监管口径,导致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创新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经常成为监管部门叫停、清查的对象,创新的成本和代价很大。2、现有的金融资产交易所属地特征比较明显,基本上主要是承载本区域的业务,为当地金融机构及企业服务,这与互联网跨地域超越地域阻隔的特征不同。3、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产品趋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产品研发很少。4、由于在登记结算、工商注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现阶段的业务发展及交易的活跃度不够。
五、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不是你想做就能做
通过分析招财宝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及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现状,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建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现阶段还存在如下的困难:
1、法律障碍
对于招财宝等平台来说,成长中的烦恼是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并不能在其平台交易,出于对投资人的保护,很多非标类金融资产都有合格投资人的要求,另外不能对外公开宣传,这些限制性规定导致金融资产的线上交易存在合规性问题。
2、平台需要极强的信用背书
机构投资人及合格投资人的专业能力强,平台只有具备极为优质的资产,才能吸引他们前来交易,另外平台还存在其他众多的参与方,参与主体的广泛及金融交易本身具备的高风险特征需要平台具备足够的公信力。
3、P2P平台采集的资产不适合流动性交易
目前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资产要么来源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资产本身的标准化程度不够,还有部分资产来自于P2P及其他类金融机构的生产,这些资产更是缺乏标准化,且没有专门的证券化的人才,也缺乏信用评级机构的参与,所以资产不适合交易和流转。
4、需要极强的技术系统支撑
对于线下的金融资产交易所及很多P2P平台来说,想转型成为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对I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交易的类型更为丰富,交易的主体更为复杂,交易的流程更为多元,另外只有具备丰富的大数据及数据分析能力,才能给投资人开发更多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互联网金融对网络安全、身份识别及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安全维护的水平及IT人才的储备不是每个机构都具备的。
5、与P2P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资源的投入
从资金端来说,需要丰富的流量,在现阶段获客成本普遍上升的情况下,无疑需要更多的投入,从资产端来说,需要与更多的金融机构及企业合作,这也需要强大的资源和资金投入。
可见为一家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在现阶段还是一件看起来很美,但实现起来颇为困难的事情。
六、对建设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建议
对建设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笔者有如下建议:
1、明确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
基于监管的要求也是资产交易平台本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明确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信息居间人的定位,平台承担的是作为信息居间人的撮合及信息真伪等合理的核查义务,不应该为各类交易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
2、信息披露
由于破除了刚兑且交易的资产带有公募的性质,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必须对融资方及融资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具体披露的范围和披露的程序可以参照现在部分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做法,但可以披露得更充分一些。
3、增强资产的标准化证券化水平
借鉴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技术及内部外部的增信措施,考虑引进评级机构对资产进行评级分类,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使交易更为方便。
4、投资人、资产的分层及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合格投资人标准构建
根据资产的不同特性可以对其进行分级,也可以根据投资人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相应分类。现阶段P2P模式下的投资人的门槛低,对于一些标准化的资产也可以不设门槛或者降低门槛,对于一些传统金融机构面向高净值人群的资产,从鼓励金融创新的角度,建议降低合格投资人门槛,具体如何设定这类资产的合格投资人标准可进一步探讨。
5、允许对外宣传
在解决了投资人的适当性问题的情况下,建议放开对外宣传的限制,至少允许面向平台实名注册用户的宣传推介行为。
6、平台的备案和银行的托管
为了保护投资人资金安全,也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建议对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实行备案及对资金实行银行的托管。

红利圈平台隶属深圳市红利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2014年9月在深圳前海自贸区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2016年上半年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红利圈的主营业务模式是供应链金融,为上市公司的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撮合企业和平台投资人,对接双方投融资需求。

风险控制措施方面,主要采取上市公司、保险公司或知名担保公司对债权提供本息保障,以及一线城市房地产资产足值抵押等方式。

红利圈的核心团队来自汇丰银行、招商证券、中融信托、腾讯、甲骨文、IBM等知名金融与互联网企业,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高校,核心团队过往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董事长兼总裁:林俊

深圳大学管理学学士

清华大学房地产基金总裁班深造

项目管理专家、中国并购交易师

现任红利圈金融董事长兼总裁

历任深圳前海北斗星基金总裁

中科智控股、鸿荣源地产高级投资经理

超过10年金融行业经验,中国担保行业资深人士,累计参与投资规模近百亿元。

副总裁:刘聪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现任红利圈金融副总裁

历任深圳前海北斗星基金副总裁

多年财富管理行业从业经验,累计为机构和个人客户配置金融资产超过五亿元。

安全保障

本息保障:

债权到期由中国建筑、碧桂园等上市企业承诺兑付。

资金安全:

第三方受托支付:客户授权委托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客户资金进行代扣代付。

信息安全:

数据加密:采用国际标准的SSL数字证书,128位数据加密。

数据安全:三层防火墙隔离系统的访问层、应用层和数据层集群;有效防止DDoS等黑客攻击。

隐私保障:MD5加密处理所有隐私信息。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