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平凡海中的微光

时间:2016-08-23 15:30:35    来源:中国新闻热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平凡海中的微光

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每个人仿佛都平平凡凡,殊不知,可能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背后正闪着微光点缀着看似波澜不惊、有条不紊的平凡生活......2016年7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寻梦长征路”社会实践团队重走长征之路,来到了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贵州遵义,寻寻觅觅中发现了那些微亮的“光点”,虽微弱,却那样的闪亮。

闪着微光的烈士陵园

7月15日,多云,薄薄雾气夹着丝丝凉意,烈士陵园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当我们的队员闭上眼,沉浸在这样震撼心灵的大环境下,仿佛正想要和烈士们来一场灵魂上的沟通,却在这时,悉悉簌簌的声音竟显得格外突兀。我们循着声音找了许久,发现一位正在埋头清扫一个墓碑后的杂草的阿姨,她个子不高、衣着单薄却心无旁骛,我们静静看着她先将地上杂草、树叶和垃圾都扫成一堆,然后一铲一铲的放进垃圾车里。阿姨竟然没有发现我们在注视着她,我们互相看了一眼,赶忙上前帮忙并且慢慢攀谈起来。

这位阿姨姓郑,是陵园里为数不多的环卫工之一,丈夫也在陵园工作,是一位园艺师。郑阿姨和丈夫家境贫寒,家住在农村,子女还在上学,在这里已经工作了5、6年了。

“阿姨,我们来烈士陵园已经是很早了,可是来时周围已经很干净,你们大概几点开始工作啊?”

“你们这些个孩子肯定觉得这个陵园大到震撼,可是其实陵园只有6个环卫工人,我们每天7点上班,可是大部分阿姨都家住农村,为了不上班迟到啊,每天都得5点起床,走40分钟左右再搭公交车到陵园。不管刮风下雨,早上一大早要扫一次,中午就算顶着太阳也要再扫一次。”郑阿姨用袖子不经意的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却留下一点点黑黑的印记。

“这么累,为什么还继续做呢?”

郑阿姨拍了拍满是泥土的手说道:“每年都有好多人来我们这里找工作,但是一听工作量都‘吓’跑了,也就剩我们6个扫,缺人也没办法啊,烈士陵园决不能荒着,他们......都是英雄。” 说到这里郑阿姨深深地看了一眼旁边墓碑上的红字,露出朴实憨厚却仿佛闪着光的笑容。

“那园艺师应该稍微轻松点吧?”一位队员忍不住问道。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寻梦长征路”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工作室”里对郑阿姨(左一)进行采访

“工作室”内置十分简陋,一个开水瓶,一个临时搭建的“灶台”,一个旧沙发,几个塑胶椅,一个不能摇头的摇头扇,不是零零散散,不是东倒西歪,而是出乎意料的整洁

“他主要是负责陵园的一些坏树的处理和陵园环境的保持与改善工作,在春秋的时候,杂草疯长,这边还没拔完,那边就有长起来了,忙不过来啊,那时候,早上去除杂草,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他的工作本来是下午5点就可以下班的,却总是比我回去的还晚……他挂在嘴边的总是那句,‘陵园必须要干干净净的!这是我们的责任啊!’”

谈话中的“他”不仅仅是郑阿姨的丈夫,更是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唯一的一位园艺师。“有一次陵园下大雨,有几棵树倒了,他刚回家,接到消息后,饭都没吃完就去了陵园,弄到半夜才回,虽然衣服都湿透了,但是看着他脸上的满足,我也就觉得我们的辛苦啊,都值啦。”说完,郑阿姨哈哈的笑出了声,但我们的队员怎么也笑不出来,已经被闪烁在郑阿姨上扬的眼角边的那点点微光吸引着、感动着。

这时,郑阿姨看到陵园前门还有些落叶未清扫,她起身拍拍自己的裤脚对我们说:“我先去把那边扫一下,你们忙自己的吧”。阿姨谢绝了我们帮助打扫的好意,推着重重的垃圾车一步一步的朝门口走去。此刻,我们的目光又停留在那汗水已经浸湿了的衣衫上,久久才回神。

在遵义的第一天,这位平凡的陵园环卫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多么伟大的事迹,他们就是那种仿佛走进人海后,我们都再也无法寻觅到的平凡人,她和她的丈夫、还有其他的环卫阿姨都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没有多高的文化,但是“烈士陵园决不能荒着!”这种坚定、真挚的情感,这股认真负责的劲儿让他们的平凡在我们眼中不再平凡了。

我们记忆中的那个平凡的人海好像亮了一点......

闪着微光的洪亮之声

7月16日,多云转晴,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向大地的时候,“寻梦长征路”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已经来到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时间还早,可是来纪念馆参观学习的游客却不少,队员们走走停停中认真看着墙上的会议介绍,这时一群穿着统一红色服装的人在游客的人流中显得格外吸引目光。

只见她检查了下嘴边的麦,就听见“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解说员,下面请大家跟着我的讲解走进遵义会议......”我们的脚步不自觉的跟上那洪亮的声音游览着纪念馆,在声音里感受遵义会议的重要、长征精神的起源和发扬。不知过了多久,却依旧不愿停下脚步,直至“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我的讲解完毕,大家有问题可以向我提问,没有问题的话可以继续游览,祝大家路途愉快!”这才从遵义会议的震撼中回过神,我们的队员忙走上前去提问。

讲解工作结束之后我们了解到,她们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只为了心中的长征梦,革命情,来到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经过层层选拔,成功竞争到了长征展板解说的志愿工作。我们眼中的她们在人群中闪着红色光芒,可她们背后的努力却鲜为人知。

“你们也同样是在校大学生,那练习这个解说和你们的学习你们是怎么安排的呢?”对于时间的安排上,我们的队员还是很好奇的想要学习。

“中午不休息呗!挤时间啊!”

就是这样的简短却又那样的有力量,让我们一时哑口无言。

“我们解说员培训6月初就开始了,纪念馆给了我们解说稿,当时还没放假,早上6点到7点半是我们自己准备解说稿的时间,平时只要一有时间就和其他志愿者来到纪念馆,对着展板练习解说,有时候听听其他解说员的讲解也是觉得受益匪浅。中午相对参观的游客人少,我们一般也就中午有时间,所以大家下课简单吃点后就直接来纪念馆练习解说了,有时下午没课,中午就一直练习到客流量高峰……”志愿者彭晶笑吟吟的说道。

 

志愿者彭晶在展台前给游客讲解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

我不小心望向门口,阳光的刺眼仿佛带着炙热的高温,但彭晶的话却那样的云淡风轻,这让本来平凡的小身躯也被阳光的反射而照的闪闪发亮。

面对这样一个以解说员身份去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的机会,彭晶表示十分珍惜,“我还记得在第一次交流会上,纪念馆宣传部主任杨利老师跟我们强调的——作为一名解说志愿者,我们一是要实事求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要具备一定的解说素养......”说到这三大要求,彭晶眼里闪着的骄傲与欢欣的光亮让我忽略了剩下的话语,只知道那话语洪亮到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坚定不移的力量。

采访的最后,志愿者彭晶告诉我们,她们一行12名展板解说志愿者中最后将会选拔出优秀的几位作为代表前往上海、浙江等地进行巡回解说,为的是能够将她们心中自己的那份红色记忆、爱国情怀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展望平凡的人海,好像海上又闪烁着零星的微光,却带着久久不散的回响......

 

闪着微光的红色袖章

7月17日,晴,遵义的第三个早晨,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气息,让你仿佛置身在烽火硝烟的那个年代,周围战乱四起,但鼻翼心间传来的却是革命长征胜利的味道。

“齐步……走!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在遵义会址广场中央的《七律·长征》石碑前,迎来了一队“小红军”队伍,他们整齐划一的长征服配上毫无褶皱的红袖标,欢喜和雀跃就那样直白的写在了脸上。原来这是“寻梦长征路”社会实践团队和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为践行“两学一路”的指导方针,化零为整组成了一个朗诵小队为来往的游客带来《七律·长征》诗词的朗诵节目。

“我们这像是回到了走长征过草地那个年代,好像我们就是当年的李爱民,王二小。”寻梦长征路队员刘思博在相互之间整理衣着的时候随口说道,其他队员也兴奋的点点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词在响亮的朗诵中带我们去到那段令人回味的历史长河中:长征途中,毛主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用正确的战略方针和革命策略,带领着革命的队伍走向“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伟大目标,胜利的曙光在前,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潇潇洒洒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岷山雪”,一幕幕一幅幅如卷轴在我们的脑海里徐徐展开,震人心脾的激情诵读收来了游客们的久久不息掌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寻梦长征路朗诵小队在给“两学一做”党员干部讲解《七律·长征》

我们的到来很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驻足 ,其中包括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党员干部团队,他们在朗诵小队前整齐的排成了一排,跟着“小红军”们一起朗诵起来。诵读完毕后,我们大家都沉浸在毛泽东同志的磅礴大气,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困苦和长征胜利后的喜悦里。朗诵小队献上了军礼,各位同志也纷纷回以军礼,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因为《七律·长征》而走近了不少。

党员干部团队中一位领导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大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激昂的语气把对党和祖国的感情表达的淋淋尽致,难能可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加深了群众对党和祖国的感情。”

 

朗诵小队为一起朗诵的党员干部献军礼

领诵人张陈低下头,摸了摸戴在左手边的红袖章,丝毫掩不住眼底的激动之情,缓缓的说“刚开始几句只是单纯地朗诵,但是读着读着就想起了长征时的艰辛与不易,想起了革命前辈的战斗豪情,身体里涌出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于是便越读声音越洪亮,越读感情越高昂。”队员们相互之间对视一眼后目光都停留在了红袖标上。

“红袖标啊,是一段历史的标志,简单,但又简明,像烈士的鲜血,像长征的精神,像不变的......信仰。”人群中,一个老者的声音吸引了我的目光,然而回过头却只看见攒动的人流。

再次仔细凝视我们佩戴的红袖标,它好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红色布条,而是闪着淡淡微光的一种力量,默默的深入人心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抬起头,我还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人海里寻找着那个老者的声音,却发现,这个人海再也不是记忆中平凡的样子,它的光亮不再微弱,而是那样的美,那样的耀眼......

还记得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前,“寻梦长征路”社会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金月对每位队员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不管是康庄大道,还是羊肠小道,如果没有经过坎坷曲折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准备吃苦的精神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我们重走长征路,为的是走近长征梦,走进中华情,点燃我们那一直跳动在胸膛的熊熊烈火。”

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再次走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这样的人海还是看似平凡无奇、波澜不惊,但是在我的脑海里会浮现背后早已汗湿却坚定的说出“烈士陵园决不能荒着!”的郑阿姨,会想起脱口而出“中午不休息呗!挤时间啊!”的解说志愿者彭学姐,会记起我们一同铿锵有力的诵读《七律·长征》时,说我们佩戴着的“红袖标”是历史、是信仰的那位老者......

我的目光不自觉的感受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嘴角却像心底照进阳光般的上扬。“也许,他们的背后就闪烁着淡淡的微光,等着我去发现啊......”这片闪耀着微光的平凡海,真美!

 (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寻梦长征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郭莹 向小龙)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