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南大露草公益团队以“残障人士就业现状和就业模式的探索”为题,在南京市展开了为期14天的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学术文献,分析调研数据,最终完成了一份完善的实践报告。
实践期间,团队走访了多家残障人士就业保障机构,以及就业管理所和南京市残联等相关部门,以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展开对机构方在残障人士就业的作用研究,并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走进机构的残障人士,并在机构老负责人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结合南京市现状,以社会支持结构为框架,探索了南京市残障人士就业模式,并对此提出我们的思考和相关政策建议,以下是我们报告的总结和思考部分:
港台国际vs南京大陆,发展的窘境
慷慨的收入支持对残疾人来说很重要,但并不能有效促进残疾人实际就业率的增长。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日本对于公众关于障碍人士的宣传工作十分到位,残疾人就业服务系统非常完善;美国福利则支持和就业支持并重,重视障碍人士在社会公共场合的无障碍出行;港台地区对于促进障碍人士就业的细节方面做得很好,政策灵活、高效;芬兰的高福利政策使得障碍人士有了生活保障,保护性/扶持性就业政策使得有意愿且有能力就业的障碍人士可以轻松就业。
以上列举的地区和国家还有一个共同点,即政府公共部门雇佣残疾人比例较高,而据我们所知,内地的政府公共部门包括残疾人就业管理所、残联的障碍人士就业比例低下。我们随机在新街口选取几家麦当劳和肯德基进行调查,发现均有肢体障碍人士在后台工作,通过店长访问得知,他们都是由南京市总部统一招聘再根据其自身情况分配到不同分店不同工作岗位。而随机调查的其它几家国内企业均未发现有雇佣障碍人士。在南京市图书馆我们又随机对读者或路人进行有关障碍人士小小采访,发现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于残障人士群体的认识及其匮乏,对于残联、残疾人就业管理所等机构更是知之甚少。而很多机构缺乏资金、专业护工、康复疗程、创业支持和人才支持甚至遭遇居民歧视的现象也表示了内地在促进障碍人士就业上的很多不足。
障碍vs无障碍,前行的思索
即使在对障碍人士出行的环境支持比较完善的南京市,也出现了很多盲道、障碍人士卫生间等设施或被占用或被关闭的现象,造成出行不便,成为障碍人士融入社会的一大障碍。现今很多针对肢体障碍人士制定的法律大多数市为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于就业方面的并不多。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使得残疾人就业有法可依,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法律的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仅仅目前的这些法令也是远远不够的。
结合我国发展中国家且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国情,高福利政策是不实际的,像美国的SSDI计划和我们采访火凤凰助残中心时所了解到的,鼓励残疾人就业用较高的现金资助可能会适得其反,降低残疾人就业意愿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长期的现金补贴还会加深社会公众以及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负面认识,使他们对障碍人士的人士停留在传统的不能自理、没有工作能力的层面上。所以相比高福利政策,支持性就业政策通过提高残疾人的能力否认工作价值,从而改变雇主的看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障碍人士进入劳动力市场。所以说制定合适的就业引导政策可以促进更多残疾人参与劳动市场。政府应改变一贯的领导指挥立场,在残疾人就业中发挥引导作用,引导企业更多的企业雇佣残疾人,引导社会转变对残疾人的陈腐观念,更重要的是作出雇佣残疾人的表率。
其次,要加大宣传。关于禁止歧视残疾人政策,这个希望只通过立法实现是不可能的,立法是最基本的保障,想要真正做到社会上的公正对待残疾人政府有效的宣传工作必不可少。传统的观念认为残疾人没有工作能力或工作能力极低,但实际上在今天,障碍求职者(主要是肢体障碍人士)在接受职业培训后工作能力有保障性,勤劳敬业、尽忠职守、乐于奉献,而且与非障碍人士相比,他们很少跳槽或辞职,工作稳定性极高,可以给用人单位省下招募和培训员工的成本。
此外,政府对于残疾人就业方向的导向作用也十分重要。目前形成一定气候的障碍人士就业方向只有盲人按摩,就我们目前的走访情况来说,其他障碍人士的工作还是以制作廉价粗糙的手工产品为主,试图以低廉的劳动力走向市场。而现在的这种提高残疾人收入水平的模式显然是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当前vs未来,路在何方?
就南京市而言,应加大对障碍人士的宣传以加深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对于他们生存状况、就业能力等的了解,加强对“无障碍社会”的建设促进障碍人士更好地走进社会,以政府资源带动福利机构发展并以残联以基点形成完整的障碍人士就业服务系统。
一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的工作人员的话让我们感触良多:“以前残疾人叫做‘残废’,意思是他们是废了,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了,后来改叫‘残疾’,意思是他们不是废掉了,而是有疾病,有后来,改成叫‘残障人士’,意味着他们不是有病,而是有障碍,但他们还是残的,现在叫做‘障碍人士’,意味着他们能做和正常人一样的事,只是他们容易受到环境的阻碍罢了。”这种称呼的转变,不正意味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残疾人观念的转变吗?
没有障碍的人,只有障碍的环境。如果我们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让残疾人出行更便利,不断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如果人们都更加相信,只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残疾人不再是大家救济和同情的对象,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创造价值,那么社会的障碍将不复存在,残疾人也将真正融入这个社会,而不再仅仅是被救助的社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