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两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你果真要学习写诗,功夫不光要下在诗的写作上,诗外功更是一种功夫。中国画同样也强调画家的画外功即综合修养和画外素质。画家的画外功起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读书,注重文化修养。
读书是为了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唐代大诗人杜甫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中国画来说也是如此。
历代的大画家都将读书当做绘画的重要功夫之一,甚至认为读书是第一要素。
现代画家张大千说要去俗气,除野气,有逸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还是读书。齐白石则说书不可一日不读。明代的王绂写道:“要腹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就是说如果掌握了大量的书中的知识,就可以使笔下的画不俗了。明代的李日华也说:“绘画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何患不臻妙境?”他认为读书与画出好画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历史上许多大画家本身又是大学问家,他们不仅画得好,文章学问也做得好,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学养,他们的画才更胜一筹,如王维、苏轼、郭熙、董源、赵孟澹、倪瓒、唐寅、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金农、赵之谦、郑板桥、吴昌硕等都是在当时兼具学者或才子的美誉的。善读书,通过对书中精义的融会贯通,即能增添观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深度,继而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来。
读万卷书,成为中国画画家一个重要修养。
二、文学修养,是画家格调高低的重要标志。
宋代邓椿在《画继》中写道:“画者,文之极也。”即认为画是文的最极致的表现,他还认为画家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作画才能超出一般的层次,才有较高的欣赏品评眼光。历史上有许多中国画画家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刘泮峒《凌霄花》
而中国画本身又特别强调诗意,例如苏轼评价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评他的诗是诗中有画。所以诗词方面的修养对于中国画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是必备的一门功夫。所以说画家本色是诗人。作为中国画画家要想做到“聪明日生,笔墨日灵”,即更加耳聪目明,笔墨更有灵气,必须“句诂字训,朝览夕诵”,即逐字逐句地推敲,早晚读书诵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水平。
于子钦,原名于洋,山东潍坊人。
师从张立辰先生,吉瑞森教授。
现居工作于北京
中国花鸟画被徐悲鸿先生誉为“画中最美之品”,所言极是。在最美之品中,于子钦的花鸟画以写实之风独树一帜。于的作品别开蹊径,画面典雅清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独有的绘画个性和作为艺术才俊所拥有的天赋与才能,使他在构图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艺术审美上则兼收并蓄,造型美与意境美相应相和,凸显了淡雅静谧的情怀,从而使作品焕发出蓬勃之新意,展现出画家慧心独具的审美情思。
一个画家的人生境界直接关乎到作品中是否有生命精神的存在,于子钦花鸟画中的生命精神体现出格物致知、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在他的画中,生动地刻画了自然界中的物象与情感,通过对客观世物的艺术描写,于子钦传达的是一种灵动的生命精神,他用高超的造型技巧和对物象的灵性感悟去表现“画外精神画中情”的意蕴与思维。于子钦是不愿意画的跟古人一模一样,亦不会按照前人的模式亦步亦趋的设定自己的艺术追求与艺术梦想。他把侧重点放在了写生造型上,从写生入手更适合他的创作感受和艺术个性的发挥,他的探索能够跟古人的模式相区别,以写生造型先入为主,笔墨、墨色而后施,使他的创作通过造型、通过色彩、通过形式的语言组合及构图手段互破互发,有造型、有空白、有经营的构图位置加以切换,巧妙地运用了符合笔墨艺术规律来表现画面,贴近了传承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传承,以及准确的写生造型,使他的花鸟作品跨进了学术的艺术殿堂。

个人履历:
2010年考入潍坊学院美术学院
2013年进修首都师范大学张立辰工作室 ;
2017年进修首都师范大学吉瑞森工作室 ;
现为哈尔滨艺海画院潍坊分院副院长 ;
中国人民大学李金峰工作室特邀吉瑞森导师助教 ;
首都师范大学吉瑞森导师工作室助教。
作品被国内外多所大学、美术馆、博物馆、纪念堂、大使馆、易武朝福号、画廊、日本、韩国、法国、老挝、泰国及收藏家收藏。
主要成就
2014年参加中国画节师生作品展
2015年参加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大爱无声”慈善义拍活动合作作品《双清图》《天朗气清》
2016年参加被评为艺起来2016年度艺术家
2016年入选艺术邂逅科学一热带雨林中国画写生作品展《勐仑写生》
2018年入围《基诺山即景》生态龙岩.红色闽西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8年获优秀奖全国第七届“中华杯”书画艺术大赛
2019年获铜奖“百花迎春”全国书画大赛

吉瑞森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柯教授
泰国明星演员李美泽
著名油画家杨飞云
被多家媒体刊载报道(人民网、齐鲁晚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中央电视台、安丘市电视台、潍坊市电视台等)
另外,米芾除了创立米家山水,还是“米体”书法的创始人;赵孟兆除了画名盖世,还是“赵体”书法的创始人。他们都是文入画的宗师和杰出代表,他们的书画双绝无疑使此后的文人画已无法离开书法独立存在了。
除了赵孟顺在诗作中提出书画相通的理论外,元代的柯九思电说:“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明代的董其昌提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上气。”这种将书法的技法引入画法的做法,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画家具有书法家的素质也是文人画家气质的一部分。
元明以降,书画同臻妙境的不胜枚举,吴镇、倪瓒、文征明、祝允明、唐寅、石涛、八大山人、金农、郑板桥、李鲜、高风翰、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干、徐悲鸿、李可染……都是书…艺术集于一身,竞相伯仲。

书画艺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性格,二者不相脱离。这也是中国画与西画的不同之处。苏轼在论学书之道时曾说:须识见、学养、功力,三者缺一不可。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到学画之道上。
读书、文学、书法是中国画画家综合修养中最为显著的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