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深度报道>正文

渣打银行在上海成立创新实验室 中国创新实力引关注

时间:2019-08-11 11:18:07    来源:中国新闻热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9年8月6日,渣打银行宣布集团旗下的渣打创投(SC Ventures)在上海落地,并成立渣打创新实验室(eXellerator),旨在搭建银行、客户与金融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消息的公布也引起了外媒的关注。

  英国科技新闻网站“Verdict”7日在报道中指出,这是渣打银行在中国内地成立的首个金融科技创投支持平台。此前,渣打银行已经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伦敦、旧金山等地率先开设了类似的实验室。

  报道称,eXellerator的落地是一项“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将有助于渣打银行更好地利用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各项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渣打银行将与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合作,帮助他们将技术推广到全球市场。

  渣打银行的发展历史:1858年(咸丰八年)7月31日 ,上海的《字林西报》上,出现了这样一条启事:“蒙董事会之许可,渣打银行本日在上海设立分行, 行址在北门街 (今河南南路的延安东路至人民路一段)”。 这标志着印度-新金山-中国渣打银行(the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以下简称渣打银行)的上海分行正式成立了。由于其首任经理名为约翰·麦加利(John Mackellar),渣打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分行均被称为麦加利银行(除香港外)。早期的渣打银行在中国的银行的业务,主要经营外汇,兑换外国币券及旅行支票,吸收存款,活存透支,发放贷款,国内汇兑等项。国外汇款,除英镑、美元外,以印度卢比为较多;国内汇兑主要是申汇,多以钱庄为对象。

  1859年,渣打银行开始在香港和新加坡营业。1862年,渣打银行得到授权在香港发钞至今。同年,英属南非标准银行(the Standard Bank of British South Africa,以下简称标准银行)在南非伊丽莎白港(Port Elizabeth)开张。 1863年,渣打银行在中国的汉口分行成立,是汉口第一家外资银行。 19世纪80年代渣打银行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这10年之中,英国的丽如银行、呵加剌银行、有利银行连5%的股息都难以应付的时候,渣打银行始终能保持7%的高额股息。这10年之中,银行的资本,虽然没有增加,但全部资产却由900万镑上升到1600万镑,增加了将近一倍。

上海原外滩18号

  1892年, 渣打银行以16, 000英镑向丽如银行买进大楼和地皮,入驻外滩18号(今中山东一路18号),成为外滩18号历史上最长的业主,也重新打造了外滩18号如今的建筑面貌。1895年,渣打银行天津分行成立,是天津市最大的一家外国银行。 19世纪末,渣打银行积极向清政府借款,比如他们提供清政府的克萨借款为100万镑。通过借款成为在华的最主要外资金融机构之一。

  1914年 (民国3年)至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渣打银行开办透支贷款和汇兑,并支持外商在汉口收购战略物资,以帮助协约国民需之用,故致其年利润猛增至30余万两。1929年虽发生世界经济恐慌,但仍获得年利润10余万元。故渣打在汉口经营80余年,其累计利润达1000万余元以上。 1917年(民国6年),渣打银行青岛分行成立,主要经营外汇业务。1919年(民国8年),渣打银行北京分行成立。截止1943年,渣打银行在中国哈尔滨、大连等10个城市设立了分行。

成立于1919年的北京东交民巷渣打银行北京分行

  1930年 (民国19年) 当蒋介石和阎锡山在中原交战时,阎锡山命天津市长崔廷献拨款100万元,由买办邓扬洲经手,存入渣打银行作为筹建中华建设银行资本。1937年(民国26年)冬,南京被日军占领,很多官僚、军阀和巨商,都将大批现款汇往香港,大多数都是由渣打银行汇出。其放款一项,多为贴现及押汇,也是以钱庄为主要对象。 1939年(民国28年),已在广州经营十年的大英银行(the Bank of England)并入渣打银行, 使其实力更雄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渣打银行在华业务严重受阻,曾一度被日本三井银行接管。 在那段兵荒马乱的年代,有钱人认为外国银行可靠,纷纷将贵重物品送到外国银行托管,手中的现金则用来购买黄金或港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发行的货币最多达3.5亿元,到1949年,中国的港币竟达6亿元,使港币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几乎代替了中国法定货币的地位。

  解放后,渣打银行除上海分行以外其他分行均停业,并且上海分行也并入香港分行,在上海圆明园路185号设立留守办事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只保留了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和华侨银行4家外资银行继续在上海营业。幸运的是,渣打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指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并应政府要求协助打开新中国的金融局面,其对中国的贷款业务着重放在化学及钢铁工业之上。 1965年香港遭遇股灾,主因是广东信托银行挤提事件。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中跌了四分之一。渣打银行出手支持道亨银行及广安银行,使两家银行免受波及。 1969年5月,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n,Australia of China)和标准银行(the Standard Bank of British South Africa)合并,成立(标准)渣打银行集团(Standard Chartered PLC),但合并后两行仍沿用原名对外营业。经过长期的筹备,至1975年10月才正式以渣打银行集团(以下统称为渣打银行)的名义统一对外营业,业务区域集中在亚洲和非洲。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渣打银行率先重建在中国的服务网络。加之已有的上海分行,渣打银行遍布了中国的14个城市,成为在华网络最广的外资银行之一。其中, 1982年, 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8年升级为分行);1983年在深圳设立分行;1985年在广州设立办事处;1987年厦门分行成立;1988年在天津建立办事处(1992年升级为分行)。 由于政策限制,直到1984年,渣打银行才逐步扩大业务经营。 这一年是中国开放后银行业第一阶段的改革开始,由单一中央银行的一元银行体系演变为二元银行体系,中央银行专司政策制定,不再过问存贷款业务,将其转交给专业银行办理。 1999年,渣打银行收购瑞士银行的环球贸易融资业务而跻身 9 大美元清算银行。同年,开设台中分行并扩迁台北、高雄两地分行,是台湾地区金融业第一家获得贸易服务、企业资金营业、贷款管理、证券托管最新版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的银行。

  2000 年带给渣打银行两个最大的并购,分别是 ANZ 集团的 Grindlays 银行和香港的 Chase 消费者银行业务。这些并购代表了渣打银行对新市场的强烈使命感。渣打银行通过一系列收购增强了在核心市场的竞争力,并完成了在新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的部署。 2002年,渣打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双重上市,为深入发展亚洲业务奠定了基础。7月,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在2003年第二季度推出欧元结算系统,并委任渣打银行为欧元结算系统的结算机构,该事件被称为香港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的一个里程碑。 2004年7月1日渣打银行完成在香港注册的手续,成立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 同年,渣打银行入股渤海银行。 2006年10月23日,渣打银行收购台湾新竹商业银行,并将新竹国际商业银行在与渣打银行在台湾目前的三家分支机构合并后更名为台湾渣打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Standard Chartered Bank Taiwan)。 2007年3月27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批外资本地法人银行之一。目前,渣打中国的营业网点已覆盖近30个沿海和内陆城市,充分显示了渣打对中国市场的长远承诺。

  渣打中国总裁张晓蕾称,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革新正在重塑全球银行业的未来,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中国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张晓蕾强调了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她说,eXellerator在上海的设立将发挥关键作用,将有助于渣打银行更好地重塑角色,实现自我革新。eXellerator将为渣打的员工和合作伙伴提供创新工具和环境,用于开发、实验和验证他们迸发的新想法和商业模式,共同创造出下一代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瑞士财经新闻网站“finews”8日报道称,随着eXellerator的设立,渣打将深化其在中国“充满活力”的科技领域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该行特别强调了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和移动支付等各项技术领域的实力,称这些先进的技术将改善渣打旗下的产品,提升其用户体验。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